从卢浮宫走出来时,阳光正好,天空湛蓝,气温温和宜人。经过半日的艺术之旅,心中依然萦绕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与维纳斯的优雅,但脚步并未停歇,我们顺势踏上了香榭丽舍大街,朝着凯旋门的方向走去。大道起点处的协和广场气势恢宏,广场中央耸立着著名的方尖碑,它原是古埃及卢克索神庙的遗迹,十九世纪由埃及赠予法国,如今已成为巴黎的地标之一。高高的石柱在阳光下闪耀着淡金色的光泽,四周喷泉飞溅,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古代文明跨越千年的联系。而在广场另一侧,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球装置,镜面映照着周围的天空与人群,充满现代感,与不远处的摩天轮形成对比。那座摩天轮高耸在空中,座舱缓缓转动,乘客可以在其中饱览塞纳河与巴黎市区的风景。新旧元素在同一片空间相遇,正体现了巴黎兼容并蓄的气质。



我们沿着大道继续前行,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立的商店、咖啡馆与影院让这条巴黎最著名的街道充满活力,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川流不息的车辆交织成一幅繁华的都市画卷。一路上不乏公共长椅,供游人稍作停歇,许多法国人就这样悠闲地坐在树荫下,仿佛将时光消磨在散步与闲谈之间。在大道的中段,我们遇到另一处重要的纪念碑,那便是戴高乐将军雕像。它庄重地伫立在人群之间,仿佛提醒世人记得二战时期法国的抵抗精神与民族的自豪。就在这一路的休息区里,我们还遇到一件小插曲:一位女士似乎因疲倦而直接躺在两张长椅上准备小憩,脚边放着她的小提包。恰巧两位警察路过,停下脚步,轻轻将她脚下的包拿起,示意她不要随意放在地上,以免被人顺手牵走。他们善意地建议她把包抱在胸前,或者垫在脑下继续休息。那位女士连连点头致谢,场面没有丝毫的尴尬,反而让人感受到巴黎警察在维护治安时的体贴与细致。这一幕虽小,却让人心头一暖,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秩序与人情多了几分好感。



在接近凯旋门时,我们特意拐入了一条小街,避开了主干道的喧嚣。街角的一家餐馆门可罗雀,却因此格外安静。我们坐下点了一顿午餐,虽然菜品算不上精致,但却有一种简简单单的满足感。就在用餐过程中,意外发生了:几只蜜蜂突然飞进来,围着食物和饮料盘旋,闺女被惊扰得有些慌乱。服务员见状,立刻拿来工具,耐心地将蜜蜂驱赶,甚至干脆设法消灭,避免再次打扰客人。他们的细心和迅速让我们颇为感动,这份人情味让这顿原本寻常的午餐多了一份温暖记忆。相比香榭丽舍大街的奢华气息,这里显得更接地气,也让人有机会窥见巴黎日常生活的另一面。



用餐之后,我们斜插过去,很快便抵达了矗立在香榭丽舍大街尽头的凯旋门。它巍然耸立,气势恢宏,始建于拿破仑时期,用以纪念大军的胜利。高近五十米的门体上雕刻着大量浮雕,表现着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与场景,门下的无名烈士墓自1923年以来长明不灭的火焰,为这座宏伟的建筑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气息。多年以前我曾来过巴黎,对凯旋门依稀留有印象,却已记不清当时是步行还是乘车经过,如今回到此地,依然让人心生震撼。我建议登顶凯旋门俯瞰香榭丽舍大街的壮丽全景,但女儿婉拒,只愿在阴凉处歇息片刻,静静环顾这片广场。旅行不必处处追求完整,有时留白本身就是另一种美。



稍作停留,我们便准备启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埃菲尔铁塔。想到那座铁塔在夕阳下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新的期待。从卢浮宫到凯旋门,这段路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像是一段从艺术到历史、从繁华到宁静的转换。巴黎的魅力,正是在这样流动的片刻中逐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