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写作的山水境界

——在多伦多新生代中文写作研讨会暨《枫叶下的墨香》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今天,多伦多今年第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能与各位相聚于此,共同见证多伦多新生代中文写作研讨会的召开,见证《枫叶下的墨香》新书问世,我由衷地感到欣喜!在此,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格外赞赏本次活动“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共筑海外青少年中文写作梦”的主题。这短短一句话,既承载着对中文写作本真的坚守,更饱含着对海外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期许。相信这样一场以文会友、以笔传情的活动,能点燃海外青少年的中文写作热情,推动海外中文写作在交流中精进、在坚守中繁荣,更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跨洋传播、为中西文化的深度互鉴,搭建起一座充满温度的文字桥梁。

前些日子,有幸收到《枫叶下的墨香》主编罗阳富先生发来的一篇散文——章继平小朋友的《在渥太华旅行》。细读之下,三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叙述完整流畅,渥太华之行的脉络清晰可感;其二,语句质朴自然,无刻意雕琢之痕,尽显童真本色;其三,文中两处表达尤其亮眼,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写吃兰州拉面,“那碗面条香气扑鼻,还放了很多辣油,味道特别棒,简直要香掉鼻子!” 直白的赞叹里满是真切的味蕾体验,鲜活又生动;欣赏毕加索、莫奈与梵高的画作时,言“我真希望能把它们带回家挂在自己的墙上!” 这份不加掩饰的喜爱,纯粹又动人,正是最可贵的写作初心。

当然,正如每一颗萌芽的种子都有成长的空间,这篇文章虽已显露小作者的观察与表达天赋,仍有可精进之处。这也让我想到写作领域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恰好能诠释诗文创作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三重境界,对应着写作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能清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物象、感受到的情景叙述出来,把“所见” 如实呈现,这是写作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创作者不满足于表面描摹,而是透过物象的表象,联想到背后的深意——或是与自身的情感共鸣,或是与人生的思考联结,或是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呼应,让“所见”通向“所思”;第三个层次,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最高的艺术境界:创作者将悟到的情感与思想,重新寄托于最初的物象之中,以更艺术、更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看似回归了物象本身,实则已赋予其灵魂与厚度,让“所思”融于、达于、美于“所见”,浑然天成。

这样的例证,古今中外皆有。

我小女儿四岁时,一个夜晚,我们一同凝望窗外璀璨的星空,我随口问她:“天空是什么呀?”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天空是星星的学校。”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这便是孩童纯粹视角下,由“看星是星”到“悟星为学”,再自然流露的诗意表达,已然触及第三重境界的灵犀。

前些日子我提笔写秋:先见秋叶之红(看山是山),再思秋叶经霜历雨、由绿转赤的磨砺(看山不是山),最终落笔:“秋在片片叶,血酬千万劫。赤身歌向死,烈魄不言别。”以秋叶之形,抒坚韧之魂,力求回归物象本身的同时,承载更深沉的感悟。

而最经典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春望》。乱后春景,常人见花是花、见鸟是鸟(第一层次);杜甫却由花鸟想到安史之乱的疮痍,想到家国离散的伤痛,想到心灵遭受的撕裂与撞击(第二层次);于是,他将这份沉郁的情感重新寄托于花鸟,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名句——花仍为花,鸟仍为鸟,却因融入了诗人的“所思所悟”,成为承载时代悲怆与个人情怀的艺术载体(第三层次),这便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中文写作,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见物、思理、抒情”的层层递进。愿海内外中文小作者以及大作者们,能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从“把话说清楚”到“把情抒真切”,再到“把意达深远”,在“山水三境界”中不断沉淀、精进。也愿所有的中文写作者都能坚守对中文的热爱,让笔尖流淌的墨香,成为连接故土与他乡的文化纽带,成为照亮自我人生、助益人类文明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