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七日游(21):去丛医生家做客

在国家图书馆的参观结束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回广场。午后的阳光在石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广场中央却热闹非凡——几组年轻的学生正在排练舞蹈,音响里传出的节拍与他们灵动的身姿交织在一起,为原本肃穆的空间增添了一份青春的活力。闺女看得格外专注,仿佛眼前的舞步也在牵动她的心绪。趁着这个空隙,我试着与丛医生联系。没想到,他的家就位于广场边上一栋高楼里,几乎伸手可及。

按照他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入口,顺利进得大楼。丛医生几天前开玩笑似的“抱怨”果然不虚——电梯依旧不工作。他住在六楼。对我们父女来说,这似乎并不算什么大难题。尽管楼层较高,但依然是一口气登楼,也算是一次轻松的“爬山”体验。

推门而入,客厅里已多了一位客人。原来是丛医生的妹夫,刚从英国辗转而来,带着旅行的倦意,却依旧精神矍铄。我们落座在阳台,顿觉眼前景致极佳——整座新国家图书馆以及广场的全貌尽收眼底,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下,光线柔和,气氛悠然。丛医生笑着提起往事,说有一年中国领导人到访这座图书馆,当时他家就提前迎来了警察上门登记的“特殊待遇”,因此印象至今深刻。

话题渐渐转向他如今的住所。买下这套房子,原来也有一段故事:早年他在法国卫生部工作,按制度分得一套政府特供房。然而同事们却纷纷劝阻——那片区域环境糟糕,不适合居住。丛医生当时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住进去,不久便体会到同事们的劝告并非危言耸听,生活确实不甚理想。恰在那个时期,如今这片地段刚刚启动开发,新楼盘推出时,排队的人数是房源的十倍以上。他虽不是第一位,却也幸运地位居前列。更难得的是,最终他竟意外分配到这一户面积最大的单元,算得上时来运转。

阳台也颇有讲究——据说自房子建成之初,结构就特别加固。因而,如今这片不大的阳台上种满了生机:枝叶繁茂的西红柿、青翠欲滴的青椒、挂果累累的金桔,甚至还有枸杞点缀其间。几盆精致的盆景更添雅趣,仿佛一隅微型花园,既可赏心悦目,又能收获自家的菜果。坐在这样的环境中闲聊,真有几分“都市田园”的意趣。

待到日暮时分,我们告辞,与丛医生夫妇以及他妹夫一同出门赴晚餐。路线别有意味:先从广场穿过大桥,复又回到Bercy公园。随着脚步深入,丛医生娓娓道来这里的前身——原是大规模的酒厂区,后来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变身为集文化、旅游与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旧时的酒窖与仓库被巧妙保留下来,化作餐馆、展厅或商店,厚重的石墙与高耸的拱顶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们挑选的餐厅就在其中。步入店内,空气中似乎依稀还留有酒香的记忆。空间宽敞,食客盈门,热闹的氛围夹杂着锅碗瓢盆的声响。菜品精致可口,法式风味与当地特色相得益彰。经过一整天的行程,在此坐定,伴着食物与笑声,疲惫一扫而空,留下的只有满足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