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饭饱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与丛医生一家告别。餐厅的灯火尚未暗下,街头却已弥漫出夜的静谧。巴黎的夜晚,总是别有一番韵致:古老的石板路闪着微光,空气里还残留着葡萄酒与烤肉的香气。好在餐厅不远处便是地铁入口,省去了夜行的疲惫。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地铁站,熟悉的铁轨轰鸣声再度响起,几站之间,便稳稳将我们送回旅馆。一路出奇顺畅,仿佛在为这趟旅程画上一个轻松而温柔的句点。
这是我们在巴黎的最后一夜。推开房间的窗户,望向街道,夜风里夹杂着一丝凉意。灯光映照下的巴黎,既没有白日的喧闹,也没有清晨的急切,而是沉浸在一种近乎诗意的安详之中。闺女坐在床边,翻看着白天在老佛爷买的巧克力,细细端详包装上的花纹,仿佛每一块巧克力都封存着一段回忆。我静静注视她,心中一时百感交集:短短一周的旅程,我们已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
翌日清晨,天色尚未放亮,我们按点起床与早餐。差不多准备停当,丛医生发来信息,他竟早早赶到旅馆,为我们安排好了出租车,还亲自前来送行。面对他的热情与细致,我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人生旅途,风景固然重要,但能遇到这样真挚的朋友,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幸运。
踏上驶往机场的出租车,巴黎的街景在雨丝中渐渐退去。天竟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车窗被雨水轻敲,模糊了外面的世界。我们不禁感叹:在过去的数日里,巴黎的天空几乎一直晴朗无比,让我们的行程顺利得近乎奇迹。而就在离别之际,天空终于落下泪滴,仿佛是在替我们道一声不舍的告别。
戴高乐机场的轮廓渐渐逼近,旅途的终章随之开启。办理登机手续的过程井然有序,登机牌上“Air Transat 111”几个字赫然在目,提醒我们这趟归途已不可避免。中午12点20分,飞机准时起飞。透过舷窗俯瞰,巴黎的城市肌理逐渐缩小,塞纳河蜿蜒流淌,犹如一条银带,最终也消失在云雾深处。
离开巴黎的同时,脑海中却像放电影般闪回过去七天的点滴。
初抵之时,从戴高乐一路前往枫丹白露的兴奋;卢浮宫内与世界名作邂逅时的惊叹;塞纳河畔的悠然散步与偶然的小插曲;迪士尼乐园里的热闹与女儿的笑颜;荣军院的肃穆辉煌与花园的悠长绿意;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长廊与花园中音乐喷泉的旋律……每一幕都鲜活如昨。
尤其难忘的是巴黎圣母院周边的那一天,我们仿佛回到了巴黎的起点。那是巴黎的心脏,也是历史的源泉。站在古老的石墙下,耳边仿佛回荡起维克多·雨果的文字;女儿凝望着石像鬼,目光中闪着好奇与敬畏。那一刻,我明白了旅行的意义: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一次精神与文化的触碰。
而歌剧院的华丽,则让我们亲眼见识了欧洲艺术的巅峰。穿行在大理石阶梯与金碧辉煌的大厅间,我们恍若进入另一个时空。那一片奢华并非单纯的炫耀,而是一个时代美学的极致体现。屋顶的老佛爷百货,则为我们的行程添上另一种味道:不仅是购物的满足,更是站在天台俯瞰巴黎的畅快。那时,城市的屋脊与远方的埃菲尔铁塔尽收眼底,仿佛整个巴黎都在向我们微笑。
书香亦是此行的另一重惊喜。无论是旧国家图书馆那宛若历史回音的椭圆形阅览室,还是新图书馆那现代与恢宏交织的气势,都让我们重新体会到知识的厚重与文明的力量。尤其是在椭圆形阅览室内,看着女儿入迷地翻阅书本的模样,我竟觉得这比任何名胜古迹都更为动人。旅行,原来也可以这样静谧而深刻。
更让我感慨的是与丛医生的重逢与交流。从他的家阳台远眺广场与图书馆,谈笑间了解他购房的故事,仿佛将我们的旅行与巴黎的日常生活连接在了一起。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光,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一种与朋友、与这座城市建立真实联系的体验。
下午两点,飞机抵达蒙特利尔,短暂的停留仿佛给我们留下最后的缓冲。傍晚5点25分,转机的Air Transat 450稳稳降落在皮尔逊机场。熟悉的加拿大空气扑面而来,旅程至此真正画上句号。
然而,旅行的意义并不会随归程而终结。巴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拍下的一张张照片、带回的几块巧克力,或是买到的纪念品。更重要的,是那一段与家人共同度过的时光,是那些在陌生环境中彼此扶持的瞬间,是城市文化与个人心灵之间产生的微妙共鸣。
“巴黎,再见!”这一句道别,并非真正的告别。它更像是一种承诺——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还会再度归来,再次在塞纳河畔漫步,在歌剧院的华丽大厅驻足,在圣母院的阴影下仰望历史的厚重。
而此刻,当我们回到熟悉的家园,再翻开这段旅程,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画册,巴黎的色彩依旧鲜明,巴黎的旋律依旧悠扬。旅途已终,但回忆长存。
巴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