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七日游(5):红磨坊前的晚餐

简单洗漱之后,我们步行出门。女儿原本希望就在旅馆内吃晚餐,然而这家旅馆只提供住宿服务,并没有餐厅,多少让她有些失望。于是,我们只能走出门去街上寻找合适的餐馆。

第一站,是旅馆旁边的一家小餐馆。我们推门进去,室内灯光温暖,几张桌子上已经坐了些客人。我们询问是否提供晚餐,工作人员倒是爽快地点头,但当我们想看看菜单时,他却支支吾吾,拿不出像样的菜品列表。桌上的黑板上潦草写着几道法文菜名,却没有标价,更没有图文介绍,让外来的我们完全无从下手。最后只好礼貌地告辞,继续往前寻找。

再往上走,我忽然发现了一家写着中文招牌的餐馆——卖的是“麻辣烫”。这是我喜欢的,心中顿时生出几分亲切。然而,女儿完全没有兴趣,她的眼神里写满了“不想进去”。于是,我只好把心头的念想收起,笑笑说“下次吧”,继续顺着街道往前走。

横穿一条小街,路两旁亮起各式各样的餐馆灯牌。我们仔细看了几家,却始终觉得与理想中的餐馆有差距。或许是因为食客太多,或许是因为氛围不合适,女儿始终摇头。这样犹豫徘徊了好一会儿,我们意外地走到红磨坊(Moulin Rouge)正对面。那座红色的风车在暮色中缓缓亮起灯光,街道上车流与人群交织,带着浓烈的巴黎夜生活气息。就在风车的斜对面,一家明亮的连锁快餐店格外显眼——Five Guys Burgers and Fries。

推门而入,我们首先注意到门口居然安排了一名保安。这在加拿大的快餐店里几乎不曾见到,颇让我们惊讶。或许是因为红磨坊一带游客与本地人混杂,夜晚秩序复杂,店家不得不多做一道防护。

点餐的方式也现代。这里采用触摸屏点餐,食客不必排队对着收银员报菜单,自己选择、下单即可。女儿兴奋极了,她觉得这种方式新鲜有趣,马上主动承担起“操作员”的角色。她点了一份汉堡、一大份薯条,再加上一杯奶昔(Milkshake)。我自己则挑选了另一款汉堡,外加薯条和一杯啤酒。这是我第一次在快餐店点啤酒,感觉新鲜又特别。

价格并不便宜,这是事实,但分量却着实惊人。汉堡厚实,牛肉多汁,搭配新鲜蔬菜,味道比我在加拿大吃过的同类快餐要鲜美许多。薯条则是“巨量供应”,每人一大袋端上来,完全超出了我们父女二人的食量。最后不得不忍痛放弃,将剩余的薯条倒进垃圾桶。

女儿对奶昔一见倾心。第一天,她只点了小杯,但很快就意犹未尽。第二天再来时,她直接升级到中杯,还尝试不同的口味,兴奋地告诉我,比加拿大的奶昔要香浓得多。后来她几乎每天都惦记着来这里换一款口味,这家快餐店逐渐成为我们在巴黎的“常客选择”。我自己则在第二次光顾时还发现了一个“隐藏福利”——柜台旁摆放着大箱花生,顾客可以随意取用。我点了啤酒,抓了一大把花生,顿时觉得这比薯条更为对味。于是,花生与啤酒成了我在巴黎夜晚小小的满足。

这家快餐店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它的地理位置。通过落地玻璃窗,正好能望见对面的红磨坊。夕阳西下,天空由金黄渐变为蓝紫,红色风车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游客,有情侣,也有赶去上班或回家的本地人。街头的音乐声、叫卖声、车笛声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这就是巴黎真实的生活气息。

红磨坊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它建于1889年,最初是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一家歌舞厅,以红色风车为标志,很快成为巴黎夜生活的象征。20世纪初,这里是艺术家、作家和舞者的聚集地,康康舞的热烈表演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如今,它依旧是巴黎旅游地图上的亮点,每晚都有华丽的表演上演。虽然我们没有计划走进去观看,但单是坐在对面,看着风车在夜色中旋转,也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脉动。

女儿则没有太在意历史背景,她更专注于手中的奶昔与眼前的人潮。她说这里比加拿大的街道“更热闹”,仿佛城市永远不会真正安静下来。我笑着回应:“这就是巴黎啊。”

晚餐过后,我们缓步走回旅馆。街道的灯光映照在石板路上,偶尔传来阵阵笑声,空气中带着初春夜晚的微凉。旅馆并不远,几分钟的步行,正好消化了一些食物。然而,回到房间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时差的影响让女儿迟迟难以入睡。她虽然疲惫,却精神亢奋,不停翻身。我一边安慰,一边陪她讲些白天的趣事,好不容易才让她渐渐安静下来。

房间里的被子厚重,盖着时嫌热,不盖又觉得凉。而墙上的温控器似乎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调节到合适的温度。我也因此辗转反侧,直到在昏昏沉沉中才慢慢睡去。旅行的第一夜,总是充满了不适与新鲜感的交织。

但无论如何,这一天画上了句号。枫丹白露的古典与巴黎夜晚的现代喧嚣,在我的脑海里交替闪现。或许,这正是旅行的魅力:让人置身于陌生又真实的场景中,用脚步和眼睛去体会每一份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