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七日游(14):巴黎圣母院初见

8月27日清晨,天色刚刚透亮,我们便整装待发。或许是昨天的教训让我们更加谨慎,这次行程安排格外顺利。我们已经熟悉了靠近旅馆的班车站点,乘坐早班车后,仅需一次换乘,就顺利抵达了巴黎圣母院所在的西岱岛。

在出发之前,我还特意通过网络完成了参观预约。虽然巴黎圣母院的基本参观是免费的,但预约系统弹出一个“捐款”项目。作为游客,我心想“入乡随俗”,也就象征性地捐了一点。或许正是这份心意,让这趟行程更添一份参与感。

巴黎圣母院的广场给我的第一印象有些出乎意料。印象中,这里应该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可以容纳络绎不绝的游客。但如今再到现场,却觉得场地并不大。后来才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区域仍在修复,脚手架占去了不少空间,削弱了昔日的辽阔感。2019年的大火让巴黎圣母院损失惨重,虽说修复工作已经持续多年,但仍未完全恢复原貌。

回想起20多年前的第一次造访,我几乎记不清当年的细节。记忆早已模糊,仿佛隔着厚厚的烟雾。但这一次,眼前的巴黎圣母院却让我有一种“重新相识”的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进入教堂内部,肃穆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高耸的哥特式穹顶让人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那种纵深的视觉冲击令人屏息。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入,投射在石柱和地面上,折射出斑驳的光影。每一片彩窗似乎都在诉说圣经故事,静静讲述着数百年历史与信仰的交织。

我慢慢沿着中殿走过,耳边是游客低声的交谈,却丝毫不打扰这份庄严氛围。与凡尔赛宫的奢华不同,这里的庄严是一种灵魂层面的触动。站在中央,我久久伫立,仿佛自己也被这段厚重的历史所包裹。

在侧厅,我注意到几位修女正静静祈祷,姿态专注而虔诚。相比游客的匆匆脚步,她们的安宁让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法国人而言,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处观光地,更是精神寄托的所在。

走出教堂,我们在广场周围徘徊良久。尽管修缮仍在继续,但来此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有人在排队拍照,有人在街边咖啡馆里品尝拿铁,也有人干脆坐在木制看台上,静静欣赏这座伟大建筑的轮廓。

我忍不住对比起20多年前的记忆:那时的巴黎圣母院对我而言只是“到此一游”,留下几张相片。而如今,它却成为一种与历史、与文化、与信仰的深度交流。或许随着岁月的沉淀,人看待建筑的角度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