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无根世代》是作者川沙2019年出版的、描写发生在“移民热潮”时期的故事 。作者通过以一个在《多伦多晨报》的职业编辑韩仲慈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在多伦多留学的北京男孩郑雅笠经历了退学,恋爱,以及进入社会摸爬滚打的经历,从而引出了不同的人物关系以及各式各样的故事情节。在川沙先生笔下,郑雅笠像是中西文化结合的矛盾体,他接受父母的管制却渴望自由,他按部就班却又向往独立的人生,他果敢尝试新鲜事物却又坚持自己的底线。郑雅笠接受了西方文化对他的改变,但在他内心深处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
和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郑雅笠的父母对他有着严苛的管教,甚至在他出国留学以后,父母也会经常打电话给房东甚至是他的室友来了解他的日常生活。“国内的老爸老妈,也会三天两头打电话到苏珊娜那里,用结结巴巴十分有限的英语,来了解郑雅笠的状况。因此,在皇后中学的三年,郑雅笠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地被夹在或限定在了努力学习为考上大学奋斗的单行道上滑行。”作者以家长的越洋电话为切入点恰当的揭示了什么是所谓的“中国式父母”, 对孩子的生活进行规划,希望孩子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单行道”上前行。在郑雅笠内心深处,他可能有自己认为想做的事或者想奋斗的方向,但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他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直到郑雅笠留学加拿大开始慢慢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化后,有些东西开始改变了。作者以郑雅笠的退学作为一个主故事线,也是中西文化开始碰撞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文中提到很多次的“蓝天白云”,“蹦跳的小鸟”都是郑雅笠向往自由的象征,但他同时也没有拒绝父母对他的管教,于是西方的那些报道成为了郑雅笠会选择退学的一个底气。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的结尾作者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心安理得”以及“心里拖欠和存在着巨大阴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郑雅笠等留学生在选择退学后的心理,而这些恰好的表达了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其中一个矛盾。
大多数中国的孩子对上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征求父母的意见,花费着父母给的生活费按照父母的意向度过自己的学业生涯。郑雅笠从御宝斋中学,皇后中学,再到“和北京的父母一次次在电话里商量,父母也会在中国通过电脑在网络上一遍遍反复仔细搜索、查询、研究、比对那些信息”最后选择的多伦多大学,他在父母所铺的“正确”的轨道上按部就班的生活着。而郑雅笠的法国室友比其尔.莱昂则更像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从小自食其力,有自己的思想和奋斗的方向,他选择辍学去当水电工。郑雅笠对莱昂刚开始的不理解也在一次次与他的交谈中,一次次“碰撞”中变成了“让他感觉到,莱昂身上那种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无形的能力,和内在的力量。他觉得,基本上是先天的,或者是以中国和法国的国家和民族为区别…那些中国的大人,在独立自主方面,还不如莱昂那样的法国男孩子”。在这段关于描述郑雅笠的内心想法的文字中,作者非常直接的揭示了藏在郑雅笠内心“按部就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接触到“独立自主”的西方文化后产生的巨大的波澜。
川沙先生对于郑雅笠变化的间接或直接的描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更像是循序渐进的把引子铺在每一个情节里,在郑雅笠退学后,这种变化似乎来的更快也更明显。郑雅笠开始尝试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或者是不敢接触的新鲜事物比如夜店,赌场甚至到后来的脱衣舞馆,也包括了一段和已婚女人杨馨月的姐弟恋。但在第三部第六章中作者通过一长段杨馨月和郑雅笠对大麻探讨的对话描述中,隐晦的表达了郑雅笠快速的改变又得到了缓解。作者对这段对话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在他的描述下这更像是一场辩论,杨馨月的持方是基于加拿大对大麻的兼容,而郑雅笠的持方则是“在中国,对吸食大麻处理得很重…实况转播”,他选择坚持自己的底线拒绝吸食大麻。郑雅笠对新鲜事物的快速接受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他对大麻的抵触和不变更像是源于他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
川沙先生的《无根世代》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留学生的遭遇,更像是包含了整个海外移民群体,乃至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在郑雅笠为矛盾体的身上,作者想要阐述的不兼容不仅体现在中国式的家长教育和西方家长给予孩子的自由,中国小孩的依赖和西方小孩的独立自主,也体现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和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兼容性。当有差异的中西方文化产生碰撞,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发生,但在85万字上下两卷 大长篇史诗纯文学小说《无根世代》的结尾,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以及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在太平洋上的相遇,更像是作者对东西方文化能够和平相处的一种寓意深远预言般的呼吁。(作者Jiajun Mei,多伦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