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

——写在《枫叶下的墨香》付梓之际

罗阳富(多伦多双快中文校长、更优教育联合创办人)

从2015年9月告别大学讲台到今年9月,十年时间我一直耕耘在多伦多的中文讲台上。十年磨一剑,我始终坚信一件事:当海外少年提笔写下第一个汉字时,文化的根脉便已在异国土壤悄然萌发。今天,当翻阅这部汇集330篇稚嫩笔迹的文集,眼前浮现的是孩子们托腮凝思的侧脸、家长风雨无阻的接送身影,以及作文本上那些让我忍俊不禁的奇妙比喻——它们如同秋日里跳跃的枫叶,铺就了这本《枫叶下的墨香》。

一、写作:在异乡种下母语的星光
在语言习得的版图上,“写”向来是最险峻的高峰。当华裔少年面对字母的海洋,汉字书写如攀峭壁,文章构思更似孤舟渡海。然而正因其难,更显其贵。曹丕言“文章乃经国大业”,奈斯比特称写作是“文字密集时代的生存技能”,而在我们的中文课堂里,写作是孩子们触摸文化血脉的舟楫:一则日记,是与自我的私语;一篇续写,是与经典的对话;一封家书,是漂洋过海的思念绳结。

十年间,我见证太多“不可能”化为“可能”:曾畏惧提笔的Nicolas,因《我的蜘蛛朋友》获得创作勇气;多才多艺的于凡珂,借《哪吒》观后感完成三千年文明对话。当谢雍如写下《反思我2022年的学习》,当周梓涵在《寂静的声音》里聆听心灵回响,我深知:这些文字早已超越语言练习,成为生命成长的年轮。 

二、选材:童眸里的万花筒
翻开文集目录,宛如开启童心万花筒:
《星光剪影》中,妈妈是“灯塔”(梁芮源),爸爸的笑会“传染”(龚徵羽),爷爷奶奶的笑声“比糖葫芦还甜”(何欣曈),老师如天使“一路指引我”(沙芮伊)。这些带着奶香的人物素描,让亲情和师生情在跨文化语境中愈发醇厚。

《时光琥珀》里,春节的饺子包进乡愁(何静文),登高的秋日装满家人幸福(游洛佳),陈奕澐、屈佳惠、卢洛姚笔下的个性鲜明的老师和亲人,《名字如灯》照亮文化认同(袁明哲)。移民二代的集体记忆在此凝结成晶。

《万物有灵》中,荷兰猪淘气又可爱(桑梓晴),一片落叶倾诉轮回(罗琬子),电子宠物被赋予灵魂(李昱媞),雨声风声富有诗意和童趣(陈茗予、沙函霏),《树的一生》即是生命寓言(梁芮源)。物我交融的笔触,尽显中华美学灵韵。

《无限创意》更令人拍案:当汤恩钧续写《东郭先生》颠覆经典、耐人寻味,当叶桐童、崔梓宸化身小狗体验《变形记》,当基础班学员集体托起《假如我是一朵白云》——这些挣脱语法桎梏的想象,恰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灵性闪光。

尤为珍贵的是获奖作文与“遗珠”的并置:王奕然《为祖国抗疫点赞》的赤诚固然动人,但冯天奇《烦人的理发》里炸毛的烦恼,金雨霏、郭书含、郭思言笔下会旅行的智慧和感悟,谢宜娜写告别中的哲思,同样闪耀着未经雕琢的生命力。这印证了我的教学信念:写作从无标准答案,每个真诚的表达都值得被珍藏。

三、墨痕深处:跨文化书写的三重价值
这些文字的价值,远不止于语言习得:

  1. 思维锻造的熔炉
    在《圆的哲理》(周梓涵)中看见辩证,在《解锁中国的三把密钥》(罗琬子)里构建认知框架。当丁惟微论证《中文六级考试只是小菜一碟》,当裴钊艺在《少年、根与梦想》中缝合文化断层——写作已成为高阶思维的训练场。
  2. 文化基因的唤醒
    餐桌上的礼仪(文粟《吃饭》)、皮蛋的玄妙(空空《小小皮蛋》)、春晚的红火(周梓沁《难忘的中文春晚》)、暑期回国的期盼(赵梓涵《盼》)、王可馨又香又辣的上海美食……这些“舌尖上的乡愁”经由少年笔墨发酵,酿成身份认同的甘露。正如谢雍如妈妈所言:“中文学习既是寻根,更是责任。”
  3. 教育共同体的丰碑
    文末13篇家长感言,是这部文集的深层注脚。当郑紫涵妈妈分享“多伦多妈妈育儿经”,当汤恩钧妈妈记录孩子“从抗拒到热爱”的蜕变——我们看见家校共育如何让中文教育跨越重洋,长成亭亭如盖的树。

四、致未来:让笔尖永远湿润
林清玄说写作如耕田,“只要天天下田,就会有收成”。这部文集正是十年躬耕的丰收:它收录了34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32篇国际青少年中文写作大赛、60篇世界中文作文大赛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创意作文大赛等佳作,更有近两百篇未参赛却熠熠生辉的习作。当获奖证书的鎏金逐渐褪色,这些文字依然如初春新韭,鲜嫩如初。

此刻,请允许我向所有小作者深深致敬:是你们让《妈妈的爱》有了温度(徐永豪),让《听不见的声音》听得见(郑紫涵),让《幸福》看得见(张缘熙),让《影子》成为哲学之镜(周梓涵),让《疫情中的老人与小鸟》(韩可欣)折射人类命运微光。更要感谢默默耕耘的家长——你们用接送的后备箱作砚台,以厨房的灯火当墨汁,共同写就这部爱的“合著”。

十年树木,今见幼林初成。愿这本飘着墨香的书,成为孩子们文学长路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当你们长大成人,在某个枫叶转红的秋日翻开书页,定会听见十岁的自己对你说:“看,写作的种子,终成参天之木。”(2025年盛夏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