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见到一片海

——阅读《歧途》有感

最近朋友推荐一本名为《歧途》的书。我天生懒散,已经好久没有读书了。因为是朋友推荐的,就看了起来,不知不觉进入了书中的境界。书中的故事从北京石景山起源,而我几乎一生都是在石景山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江泉与共和国同龄,而我是1950年生人,所以与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同代人,经历过相同的历史,有过同样的感触,再加上作者有生花妙笔,所以对这本书情有独钟。

这是一本自传体式的小说。作者从主人公的出生一直写到改革开放,跨越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含量丰富,涉及的思想碰撞非常多。主人公的父母是从台湾归来的医生。这个特殊身份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成分划线的年代,注定多有磨难,不幸也注定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所以主人公江泉小小的年纪就被父亲嘱咐“不许随便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读书时因为自己倒霉的家庭出身,加入共青团的梦想破灭,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要像你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出色的知识分子,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是的,这该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从那时起,几乎每天晚上江泉都是最后离开小阅览室,——有时甚至到凌晨两点钟。他期望自己以这样的努力,绝处逢生。

然而在他要升入高中之际,骤然而至的文化大革命风暴,不但摧毁了他的求学之路,江泉所有的憧憬、理想破碎成一地鸡毛。并且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上山下乡也不能做军垦战士。一个善良的老师使用了极端手段,他和另外39个另类才得以做了兵团农工。老师威胁招募军垦战士的团长:“这些人留在毛主席身边才是最大的危险,你们必须把他们带走。北京一个也不留。北京需要更纯洁,更忠诚。”

江泉去下乡的地方是距离齐齐哈尔市不远的萨尔图,这里属于安达市,是大庆油田所在地。说来也巧,笔者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曾经到过那里。当时刚刚十月份,就飘起了雪花,让从北京而来身穿单衣的我们深受挨冻之苦,雪花入地化成水,黏土地一片泥泞,鞋陷在泥里难以拔出,弄得鞋子裤腿都是黑泥,鞋子湿透,心也凉透了。所以当我看到书中名叫小辉的知青手握“资本论”冻死在暴风雪里;看到知青们抬着他们采伐的死沉的湿木头,步履艰难的一步步前行等细节,一点也不吃惊。

作为自传体小说,当然会浓墨重彩描写那个“我”——江泉的知青生活和内心世界。下乡前,当江泉发现老邻居赵家外公外婆,被自己的亲外孙女赵欣交给红卫兵遣送回老家,心中有说不出的酸痛,当时就对赵欣进行了谴责。这让我们看到,即使文革的“洪流”肆虐,也没能冲垮江泉心中善良的堤坝。下乡来到大草原,江泉在没有丝毫经验的情况下,却敢在北京知青中第一个跃上马背,显示了江泉勇敢面向新生活的个性。一次,江泉有幸借到一本巴尔扎克的著作《高老头》。因为这本书在当时属于禁书,江泉只能偷偷地在零下四十多度严寒乘坐老牛拉的雪爬犁时,拉紧皮帽,只留下两只眼睛与刺骨的寒风接触,贪婪地阅读,由此可见江泉读书的渴望。因为参加与外号“大列巴”等人的殴斗,江泉、小马和大牛都被拘留了,明明是小马为了自卫用砖头击打了“大列巴”的要害部位——头部,如果“大列巴”因为伤势严重死亡,很可能要一命抵一命,江泉却不顾生死,说是自己出手打的。这彰显了江泉的义气。随着政策的宽松,江泉返回北京,为了新的开始,江泉啃上医学英语,每天只睡三个半小时,终于谱写了卓尔不群的篇章,等等。作者以现实主义风格,以朴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江泉。即使在政治环境残酷、自然环境恶劣、学习任务繁重急迫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丧失做人的本质,没有磨灭前进的信念。让我们如同看到了一个懵懂少年在泥泞中跋涉成长,尽管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艰难,却一直秉持向前向上的志向,是一本难得的励志读物。

从一滴水可见到一片海,这本书以有限的篇章展现了一个时代。书中塑造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物,揭示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人性的丑陋,以及像寒冬里阳光一样宝贵的真情;展现了以阶级成分划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桎梏,深层次凸现知青一代悲壮的精神苦旅。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这段惨烈的历史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尤其是这本书是自传体式的小说,书中涉及的许多内容大都是真实发生在作者身边,或者是作者亲历的,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歧途》不愧为知青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感谢作者奉献这样一部故事起伏跌宕,情节扣人心弦,含蓄深远且耐人寻味的大作,并预祝作者有更优秀的作品问世,以飨读者。(文/韩胜勋 记者作家,2023年12月2日写于北京石景山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