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呈现历史,又励志向上

既呈现历史,又励志向上

拿到描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知情在东北黑龙江上山下乡的自传体小说《歧途》时,我正在紧张地组织筹备我们将在一个星期后举办的古诗文朗诵培训班的结业诗诵会。不得不先暂时把《歧途》放在桌上,等候忙完这件事再利用整块儿时间专心拜读。

夜读《歧途》难以掩卷

夜读《歧途》难以掩卷

近年读书少了,通宵达旦,不忍掩卷的情形几乎绝了。想不到在巴黎读丛汇泉医生的中文小说《歧途》竟然几乎重回少年,欲一口气读到底,那些人物,故事,死亡,生存,鲜血,爱和恨挟带着北方的风暴,雪,荒原,草垛,森林,掩卷之后仍久久回旋,挥之不去。

而这部小说之所以感人,不仅仅因为故事,更因为它是一部半个世纪之前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记录,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写照。

触动心灵的一部长篇小说

触动心灵的一部长篇小说

我用了五天时间,认真阅赏了一遍。写得太好了,太感人了。人物鲜活,情节生动,语言朴实却不失精彩。我,一个没有上山下乡的同龄人,没有艰难困苦磨砺的人,被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演绎的曲折欢悲的生活,有时笑溢脸上,有时泪滴眼镜。这是我这几年看过的长篇小说最触动我心弦的。

丛汇泉医生在68岁从法国卫生部退休。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专家,他没有继续自己的专业,他躲进小楼成一统,将他年轻时候的经历,以半自传体的形式,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歧途》。它的姊妹篇《征途》也在辛勤笔耕中,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世,与读者见面。

一滴水见到一片海

一滴水见到一片海

最近朋友推荐一本名为《歧途》的书。我天生懒散,已经好久没有读书了。因为是朋友推荐的,就看了起来,不知不觉进入了书中的境界。书中的故事从北京石景山起源,而我几乎一生都是在石景山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江泉与共和国同龄,而我是1950年生人,所以与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同代人,经历过相同的历史,有过同样的感触,再加上作者有生花妙笔,所以对这本书情有独钟。

《歧途》让我废寝忘食

《歧途》让我废寝忘食

2023年11月的第一个周四,在我为期三个月的滑铁卢之行即将结束的前一周,受朋友之邀同女儿一起参加了一个沙龙活动。有幸结识了沙龙的主人郭老师、隋老师一家。通过阅读郭老师公众号文章,得知郭老师近期读了一本名叫《歧途》的关于北京知青的自传体小说。看了郭老师写的读后感,我就很想借此书一读。但因与郭老师仅一面之交,没好意思开口。在离开滑铁卢的前三天,我还是鼓起勇气开口向郭老师借书,没想到郭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

《歧途》阅后杂想

《歧途》阅后杂想

初秋,和多年不见的汇泉及几个山下村的发小相聚双井轩,酒是好酒,菜也丰盛,但大家似乎忽视了这些。如烟的往事,当今的世界,都是饭桌上说不完的话题。席间,汇泉告诉我他写了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小说,我首先是一愣,猜想他这零起步的创作能成功吗?虽说是怀疑,但也了解汇泉,他总是干一些别人想不到,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还总是很成功!

创作,只能体验,无法占有

创作,只能体验,无法占有

近日在与著名华裔作家川沙先生聊天中,他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那就是“文学应该是诚实的!”他是这么说的:“小说的主要风格是诚实,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这是我即他人意义而言。真实是诚实的主要元素,但具体而言,也包含梦幻和超现实。诚实更需要作家的作品不附带其他目的,如商业,权利和社群的影响。”在那一节点,笔者记忆中浮现的是当年初中还是高中课程中所学习到的“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读《歧途》百十页有感

读《歧途》百十页有感

《歧途》看了百十页,很有味儿,内容丰富。有熟悉的,有相似的,更有一些未知的。没有亲身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许多往事情节,还是不止一次的湿润了我的眼框。奇特变形年代的境遇确实是刻骨铭心、不吐不快、不写难眠。因此,百页有感,我写了《刻骨铭心》做笔记。